【中國青年報】電動大客車:駛向奧運的綠色載體
發布日期:2006-09-22 閱讀次數:
能耗之低讓外國專家折服
《中國青年報》2006年9月22日 第一版
本報記者 葉鐵橋
9月21日,北京阜成門,華聯商廈前。一輛藍白相間的大客車翩然而至,車體輕盈而平穩。車身上,“純電動汽車”、“北京科技奧運項目”、“國家863項目”等幾行藍字分外惹眼。
“這車好就好在操作簡單,行進穩當,故障率低。”女司機告訴記者說,自己駕駛這車已有1年多時間,得心應手。“還有人趕老遠專門來坐我們的車,不是環保么?”售票員接過話茬兒說,經常有乘客來找她了解這車的情況。
“從去年6月21日投入到121線路上以來,到今天整整1年零3個月了。”這批電動大客車的主要研制者、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教授說,首批14臺配備鉛酸電池的純電動大客車投入運行以來,已累計完成運營里程30萬公里。經過1年多的考察,電動大客車上路運行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問題已基本解決。
根據北京市的要求,電動汽車將在2008年奧運會上唱主角。作為國家863重大專項“電動大客車開發”項目的承擔單位,北京理工大學汽車學院主要承擔了這一項目。
“10多年前我就開始把純電動汽車當作自己的研究領域了。”作為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動客車的總設計師,孫逢春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與美國在“軍轉民”項目上進行合作,他負責電動汽車項目,與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合作研制電動汽車。
“這一項目始于1994年,由西屋電氣公司提供動力系統技術,中方負責裝車試驗。訂單都簽了,西屋電氣公司卻突然將要價翻了一番多,這樣就合作不下去了。新動力系統是一項新技術,人家不會賣給你,我們就自己干。”
結果這一干,就把我國的純電動汽車整體性能帶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且主要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位置上。
孫逢春說,2002年,法國電動汽車部際協調委員會來到中國,在進行技術數據交流的時候,法國技術組的一個成員看到孫逢春提供的能耗數據,居然比法國的產品還低上近一半,無論如何他都不肯相信。法國是電動汽車的研發大國,他們的電動大客車長度比中國研發的短好幾米,噸位也要小好幾噸,但每百公里耗電量卻達到了140度,而中國的只有100度。
“我跟他努力解釋,他就是不相信,說一定是我們測錯了。結果,在2004年上海舉行的環保汽車挑戰賽上,法國電力公司自己提供的能耗測量儀器測出,我們客車在理想狀態下(指以60公里速度勻速行駛100公里),耗電量才68度,在200多臺參試車輛中是最低的。而且,我們最后的比賽總成績和平均單車成績也是最好的,一共拿到兩座獎杯和18項單項獎,這使他們心服口服。”
孫逢春說,2005年他去法國考察,又遇到了那位技術組的成員,“他向我表示道歉,說我們的系統確實非常好”。
“生產傳統汽車,我們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很費勁,而且,趕了幾十年也沒能趕上去。但電動汽車不一樣,哪個國家也沒有普及,哪個國家也沒有大規模產業化,誰都有機會。”孫逢春說,正是奧運會給電動大客車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估計到奧運會時全北京將會出現1000輛這樣的大客車。
“純電動汽車在電機控制系統、電池管理系統、整車綜合控制系統等方面,與傳統車輛的運行模式幾乎完全不同,電動汽車的研制蘊含著非常高的技術含量,契合北京奧運會‘科技奧運’的內涵,又因為它是零污染的,所以也非常契合‘綠色奧運’的內涵。”孫逢春說,現在北京市的要求是在車輛外觀上增添“人文奧運”的因素,這樣一來,電動大客車就完全符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整體精神了。
本報北京9月21日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