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雷達院士”的三種精神
發布日期:2006-06-29 閱讀次數:
“為黨旗增輝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專稿
“雷達院士”的三種精神
——記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雷達專家毛二可
本報記者 蔡繼樂 趙正元
http://www.jyb.com.cn/gb/2006/06/28/zy/jryw/5.htm
《中國教育報》2006年6月28日第1版
附圖:毛二可在指導學生做實驗。(資料圖片)
6月26日下午,北京會議中心會議大廳。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走上講臺時,臺下長時間響起熱烈的掌聲。
他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我國雷達領域公認的專家;他是一個勇于創新、學術造詣頗深的院士;他還是一個樂于奉獻、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的大學教授。
這位老教授就是被人們尊稱為“雷達院士”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共產黨員,我國著名雷達技術專家毛二可院士。
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
毛二可一直把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作為自己的一項戰略性工作。10多年前他就曾說:“我現已經50多歲了,要多培養年輕人,把他們帶上路,這樣雷達研究才能后繼有人。”
當時,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較低,大量人才都流向社會,毛二可所在的雷達研究所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窘境。他對此焦急萬分。到1993年,全所僅留下4名青年教師,這4人在以后的3年內也先后離開了雷達所。眼睜睜看著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一一離開,毛二可傷心地說:“買了這么多儀器設備,將來給誰用啊!”當時正在讀博士的龍騰,正是聽了這些話,畢業時二話沒說留在了學校,留在了雷達所。
龍騰留校后,生活條件很差,3個青年教師要擠住在一個12平方米的筒子間,每月工資只有600元。而當時龍騰在北京大公司里工作的碩士班同學,月工資可達到5000元以上。這樣的生活條件要留住優秀的年輕人才確實很難。
為解決青年教師的生活困難,從來沒有為了個人待遇向組織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費盡了心血,多次找校領導和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終于在龍騰結婚時,給他申請了一個12平方米的筒子間。
為留住人才,毛二可不僅想方設法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還竭盡所能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獲獎人員名單,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學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學校為院士專門提供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他讓給青年教師及博士生當工作室……
毛二可特別注重選拔培養基礎好、事業心強的好苗子作為青年學科帶頭人。他經常說:“雷達技術研究所只有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學術骨干,才能使事業不斷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帶動和關心下,自主創新、勇于拼搏的雷達技術研究所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已初步形成,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青年骨干人才,這其中包括國家“863”專家、總裝備部專業組專家、北京市五四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優秀教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跨世紀優秀人才、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等。
醉心科研的“釘子精神”
毛二可平時不是一個健談的人,但無論是誰,只要跟他說起雷達來,他常常會在興趣盎然的討論中忘卻了吃飯的時間。
毛二可與雷達的不解之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正在重慶南開中學讀高中的他參加了學校的無線電協會,自己動手裝配出了一個電子管收音機。幾年后,他考入北京工業學院電機系。1953年,他所在的班級改學雷達專業,于是他成了當時全國雷達專業的第一批大學生。從此,他的人生便緊緊與雷達聯系在一起。
1958年,就在毛二可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后,學校決定籌建雷達實驗室,重擔落在了他和他的同事們身上。當時的經濟條件極其困難,沒有現成的儀器設備,他們就自己動手修理組裝;沒有實驗臺,他們就把床板支起來使用。
上世紀90年代初,雷達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當時軍用雷達研究領域競爭激烈,加之國防科技投入有限,雷達所的傳統研究領域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另一方面,通訊技術迅猛發展,學電子的學生都熱衷于學通訊,然后到大的通訊公司賺大錢,而不愿意學雷達。
在這種大環境下,還要不要堅持以雷達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所內部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毛二可、韓月秋等老同志力排眾議,堅持研究所定位于雷達技術研究。毛二可說:“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風,我國的國防事業需要雷達技術,我們的研究專長在雷達技術,不能輕易改方向。”
毛二可醉心于科研工作,從年輕時起就愛動手實干,他的老師戚叔緯至今還記得他在實驗室連續兩天兩夜做實驗的小細節。在幾十年從事雷達技術研究中,毛二可始終堅持到現場去檢驗科研成果,哪個外場試驗困難最大,他就會出現在哪里。
微波輻射危害身體健康,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為了完成一項試驗,他將自己的身體完全暴露在輻射危害面前,曾數次被高壓電擊倒。為研制一種新體制測量雷達系統,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他往返奔波于北疆某試驗基地和條件非常艱苦的海邊靶場做試驗,夏頂烈日、冬冒寒風。
60歲以前,毛二可一直保持著每周7個工作日,晚上加班加點,寒暑假、節假日不休息的作息習慣。
不怕冒險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科技不斷發展的靈魂。在科研工作中,毛二可之所以能不斷作出成績,就在于他堅持從實踐、從國防建設的急迫需求中,敏銳地找到創新點,堅持科研創新,不斷學習研究新理論,并將之用來解決有關雷達的實際問題。
20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國防建設中的急迫需求,毛二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不僅要搞雷達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達系統整機。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很多教師嚇了一跳:一個僅有十幾名研究人員,專業設置不齊全,甚至沒有天線、微波、機械加工等實力的小研究所,要想構建雷達系統整機,豈不是異想天開?
毛二可仔細分析行業特點后指出,雷達所要搞雷達整機系統,一定要避免在傳統、成熟的雷達體制上與雷達整機所競爭,而是要進行雷達系統的創新性研究,研制新體制雷達。這些新體制雷達不能是國外先進雷達的翻版,而是要從雷達技術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我軍未來的作戰需求出發,獨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以后的實踐證明了毛二可的科學預見。
1992年,毛二可在一次會議上了解到,某基地急需一種可以安裝在靶船、靶機以及地面靶標上,能快速測量導彈脫靶量的電子系統。毛二可敏銳地感覺到,這種系統有可能用新體制雷達來實現。
回到學校,毛二可立刻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綜合多種雷達體制和處理方法,獨立自主地提出了一種采用復雜天線和數據擬合處理的脫靶量測量系統,并很快獲得基地的立項支持。項目研制過程中,毛二可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艱苦的外場試驗,歷經8年終于完成了系統定型,取得了高精度的脫靶量測量效果。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雷達所人員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關于雷達所的運行模式曾經出現過一些爭論。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高校基本都是一名教師帶幾個學生,雷達所為什么要搞這么大的團隊?為什么雷達所的教師不可以按照美國高校的形式,按導師分散成多個團隊?
在各種疑惑面前,毛二可再一次堅持了不盲從、不跟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精神。他始終堅持實行集中管理、集體領導的運行模式,全所課題、人員、項目、儀器設備統一管理、統一調度。這種大團隊管理模式在研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某測量系統的研究中,由于項目難度太大,在進度方面有所滯后,前期投入經費已經用完,而后續經費遙遙無期的艱苦階段,毛二可發揮大團隊管理模式的優勢,用以前科研經費結余的自有資金投入測量系統的研究,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參與研制測量系統的一名教師說:“如果不是在雷達所,如果不是有毛二可,這個項目早就垮了。”
現在,雷達所已有6名博導和40名教師及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達所的科研創新梯隊。這支創新團隊目前已獲得6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00多篇,為我國的科研事業作出了貢獻。
分享到:
